“西关富,东山贵”,东山人家除了家境殷实之外,还拥有显赫的家世。而昔日东山风貌,尽在今天的新河浦。
新河浦一带洋楼林立。李细华 摄
自从东山区撤销后,“东山”就成为了广州人回忆中的文化地标。今天,如果问老东山在哪里,许多广州人脑中会浮现出新河浦那些红砖小洋楼的身影。培正中学、五大侨园、中共三大会址……新河浦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还是一本厚重而生动的历史书。
多年来,谈及新河浦改造,广州人总是慎之又慎。究其原因,广州人认为在保存历史建筑形式的同时,也应当尽力留存其地的生活方式,而纵观国内历史建筑区改造,绝大多数以整体动迁为前提。有没有成功的例外?本期《文心雕城》,我们走进广州新河浦和武汉昙华林,探讨如何在保护开发历史建筑区的同时,尽力留下当地居民及其生活方式。
新河浦:
洋楼林立 养在深闺
现状:洋楼可远观难走进
广州俗话说,“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西关和东山是清末民国广州最有名的“富人区”。又说“西关富,东山贵”,东山人家除了家境殷实之外,还拥有显赫的家世。而昔日东山风貌,尽在今天的新河浦。
面积62.9公顷的新河浦地区,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西街、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山湖公园,合共有493栋历史建筑。新河浦的花园洋楼和西关的传统大屋并称为广州两个最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群。
正午时分,漫步新河浦一带,阳光穿过树荫照在街道上,古朴的洋楼、厚重的红砖,显示出东山洋楼昔日的辉煌。新河浦大部分历史保护建筑为独立式低层住宅,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以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风格为主要建筑特色。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四座,分别是春园、简园、逵园和培正路的明园。
新河浦一带别墅洋楼基本上是私人产权。以新河浦社区为例,该社区片区内有132栋洋房别墅,其中三成是自民国起代代相传的老业主(俗称“老地胆”),七成是转手后买下洋楼的新业主,132栋洋楼中仅有4栋是托管房(即所谓“公房”)。
至今,新河浦地区的别墅主要功能仍是居住,只有极少数业主将别墅改造成为艺术园、咖啡厅或西餐厅。尽管街区景色优美,但游客却无法走进别墅洋楼去了解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相关历史,新河浦博物馆屈居于社区文化站的一楼,简单的图片介绍和实物陈设,实在是无法反映这一片区辉煌的过往,让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免失望。
从山东来穗旅游的李先生抱着对民国历史的研究兴趣,来到了东山洋楼群,按照街区路牌的指引,他依次来到明园、春园等文物保护单位想要进入参观,但却处处大门紧锁,只能凭借建筑外观进行想象。逵园尽管开设了艺术园,但由于是私人物业,也无法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在新河浦别墅群里穿梭了不到一个小时,李先生便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东山洋楼之旅。
历史:归国华侨掀起房产投资热
1906年,美国基督教会在东山兴建培道学校校舍等机构,在这里形成了浓烈的宗教氛围。许多归国华侨看中这里的宗教气氛与基础设施,来此定居,他们成为了在此修筑别墅的第一批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国探亲的华侨增多,他们带来的侨汇急于寻找投资增值的出路。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海外华侨回国把一部分资本转移至国内,在东山掀起了投资房地产的热潮。
新河浦有一段有趣的“古”:民国“烟草大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氏兄弟看中新河浦教育机构多(当时东山集中了30多所学校),以极低的价格拿下了新河浦一大片地皮,转卖给归国华侨建楼。华侨归国,多在天字码头上岸,简氏兄弟就派人去码头向华侨派传单,游说他们“落叶归根”。早年下南洋、闯西洋的华侨以台山、开平为众,因此,今天新河浦的洋房别墅许多都是台山和开平的老华侨建的。
20世纪30年代,高官显贵、军政要员看上了这里便捷的交通与清幽的环境,也纷纷来这里大兴土木,结庐营宅。一时间,东山洋楼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形成与西关大屋相对的独特景观。
在这些洋房里,也曾活跃着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谭延闿、陈济棠等都曾在此活动,在东山进行的中共三大会议、国共合作谈判,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造:400余洋楼列入保护范围
新河浦历史建筑群保护完整,街区旅游向导标志系统完备,三线下地、立面整饰等工程早已完工。今天的新河浦就像一个文化的宝盒,等待人们开启。
1998年,广州市实施“一年一小变”工程,新河浦改造由此开启。2000年6月,新河浦地区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400多幢小洋楼被列入保护范围,从那时起,别墅洋楼装修、装饰都必须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装修方案须报越秀区规划局和城管局审批,历史建筑得到了严格保护。
在新河浦居委会工作了六年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就连她也很少走进这些神秘的洋楼。有一次,一位业主因别墅阳台开裂,想找专业人员进行复古型维修。居委会牵线搭桥,找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才有机会深入别墅了解其中的建筑奥秘。
遗憾的是,尽管新河浦地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无数精彩的故事,但今天的人们却很难在走访中读到这些。尽管东山洋楼尽数集中在新河浦,人们却难以走进其中一窥究竟。究其原因,新河浦在功能上是居住区,而非旅游区,旅游展示的功能明显不足。
2007年,越秀区政府曾投资近5000万元对246栋建筑外立面进行修饰并整治道路,重新将东山五大侨园整修,意图重新将东山洋楼打造成为越秀区旅游文化品牌。记者查询越秀区“十二五”规划获悉,新河浦片区仍主要作为居住功能区。
“西关富,东山贵”,东山人家除了家境殷实之外,还拥有显赫的家世。而昔日东山风貌,尽在今天的新河浦。
昙华林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地标。资料图片
武汉昙华林:
文化古街 艺术铸魂
现状:闲逛老街喝下午茶成时尚
经过多年发展,昙华林已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地标,上午从长江大桥过江至黄鹤楼远眺,再穿过户部巷小吃街到达昙华林街区喝下午茶闲逛,是外地游客游览武昌的经典线路。
昙华林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老城区内,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昌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教堂等建筑开始修建,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民国时期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丰富的建筑与文化,目前整个街区分布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其中多数文保建筑均可入内参观,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把“民国feel”。
昙华林街区全长约1.2公里,街区内约有咖啡馆30余家,书店10余家。在这些店内,售卖着各式武汉特色工艺品,主要吸引文艺青年。街区在整体设计上不改动原样,但添加了许多武汉本土化的设计。街区内最出名的咖啡馆“大水的店”,日均吸引客流量可达1000人次以上。
驻足昙华林,一股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中西方建筑、宁静的艺术展厅、熙熙攘攘的游客,尽管当下的昙华林有了一定的商业气息,但是却仍旧在繁闹中透出几分清幽。
与其他城市重新构建文化艺术中心不同的是,昙华林位于武汉市中心,这里居民密集。昙华林在改造过程中并不是实施整体动迁,而是有重点地收回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的产权,大部分市民仍留在街区生活。所以,今天的昙华林既有游客爱逛的咖啡店、书店、画廊,也能看到老武汉人生活的印迹。
改造:保持原生态转型艺术区
昙华林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到这里实现梦想,而艺术家的进驻赋予了这个历史街区时尚的生命。
2003年,武汉市政府制定《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将昙华林纳入武汉市五片“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对昙华林街区房屋进行保护。但与各地老建筑群相似,由于产权不清,政府统一进行规划与改造成本极高,普通居民又难以承受历史建筑高昂的修复成本,昙华林改造启动困难。
自2005年起,武昌区政府开始投资对昙华林街区进行大规模修缮,并借此收回一些危旧老建筑产权。2005年开始,武昌区政府分两期工程共投资1.1亿元,历时6年对60栋建筑立面与9栋建筑整体进行修复。
由于昙华林紧邻著名美术学府——湖北美术学院,武汉市因地制宜把昙华林规划为“昙华林艺术村”。2007年,昙华林艺术村开始建设。“昙华林艺术区”创意产业园方案在保留原生街巷生活模式的基础上,保护昙华林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以辖区内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院等艺术机构为引领,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省知名艺术家和艺术产业集聚区。
昙华林无偿为艺术家提供场地,容纳了画室10余家,杂志社、微型博物馆、文化企业40余家,这些文化机构在街区内不定期举办诸如设计双年展、首义文化节等文艺活动,不仅使外地游客可以来街区尝鲜,更吸引了武汉众多的市民与大学生来街区参观。街区日均人流量达一万人次以上。
经验:艺术为主导盘活老街区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长期跟踪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建设,他认为,昙华林的成功源自民间发起的文物保护情怀,始于政府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继之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昙华林街区范围广,所幸的是武昌区政府对历史街区抱持敬畏与谨慎态度,使民间艺术力量得以自发成长、文化业态与原住居民相安共处。”李津逵接受采访时说。
怎样传承好昙华林的文化,武昌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武昌‘古城文化区’的重要部分,应当成为武昌区文化复兴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呵护古城文化,不能急功近利、只求经济效益,更要尊重和听取对这片土壤有感情的专家、民众的意见。”
“以美术学院为主导,对艺术而非对商业、产业‘开埠’,并将艺术区设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在全国绝无仅有。”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如是说。
在《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中,也有对居民生活区的规划设置,将其作为街区与外部城市区的过渡地带,但同时,亦鼓励市民迁出教堂等原不作为居住使用的建筑,规定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8平方米,使建筑重新回到自然恢复更新阶段。
“西关富,东山贵”,东山人家除了家境殷实之外,还拥有显赫的家世。而昔日东山风貌,尽在今天的新河浦。
记者手记
“新天地”模式广州难复制
在选择新河浦的参照系时,我们颇费一番思量。曾有人建议可近学佛山岭南天地。但深入了解之后,笔者发现“新天地”系列的改造模式难以在新河浦复制。
众所周知,香港瑞安操刀的上海新天地、岭南天地等项目,都以居民整体搬迁为前提。国内大多数历史建筑区改造走的也是整体改造的路子,因如果不实施整体动迁,改造后区域仍是分散小业主,无法对其进行整体招商,也就无法实现收益。而分散小业主是没有财力对整个街区实施改造的。
但整体动迁的路子在广州往往走不通。一是经济上的原因,广州大多数历史建筑区都位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段,动迁成本非常高;二是文化上的原因,广州人认为在保存历史建筑形式的同时,也应当尽力留存该地的生活方式,如果原生态的生活流失了,历史街区就算改造得再漂亮,也是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城”。不得不承认,广州人的文化保护观念相对于其他不少城市,是相对超前的。
如果去问新河浦片区的居民他们对改造开发的意见,多半持保留态度。新河浦的魅力,一多半来自它的“静”,一旦开发成为旅游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对于这样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宝库,任由其尘封一隅,也是一种浪费。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商业模式适度的支持,在原有生活方式、城市文化衰微之后,带来的必然是街区的衰落。而文化和商业衰落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筑本身也难以保存——这是许多历史街区“越保护越衰败”的深层次原因。
静极宜思变。要保护,也要适度活化。说实话,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武汉昙华林的案例也许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其在重点收回历史建筑产权的同时,保留原住居民的做法,“以艺术开埠,而非以产业开埠”的做法,确实能给新河浦改造一些启示。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曾妮
采写统筹:曾妮
版式统筹:陈健珊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曾妮 实习生 李昊阳

网友跟帖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0条跟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