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九陈列的铜雕展现了老广州的生活场景。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肖雄 摄
何处可看千年广州?如何才能“返寻味”?文心雕城,让我们一起寻策求解。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或留言评论。
商业繁华的上下九是许多游客的必去之地,然而在众人吃喝玩乐“返寻味”于热闹的街道时,上下九内巷的旧屋也在年华老去,随之消逝的还有被消费文化挤压的西关情怀。“文澜阁”、湛露直街、华林寺、“西来初地”牌楼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也一次次与游客擦肩而过。
提起上下九,游人更多的是想到拥挤的人群、夜晚喧嚣的走鬼夜市,还有经常面临的打车难问题。如何兼顾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和民生改善?本期《文心雕城》将走进广州上下九和北京什刹海,探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公共空间。
上下九:西关风情隐于闹市
现状:“年轻”的街“苍老”的巷
走进上下九步行街,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以浅灰为主色的仿古建筑,沿街挂着2000多盏红灯笼。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下,聚集了近250间各类商业店铺和数千商户。街上往来的大都是穿着时尚衣裳的年轻男女,他们在西关风情的建筑中追逐着时尚和潮流。“在上下九能淘到很多物美价廉的衣服。”在不少游客看来,商业繁华是上下九最显著的标签。
作为老街,这里自然少不了老字号店铺,在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各类食肆中,能找寻到驰名国内外的文昌鸡、陶陶姜葱鸡、双皮奶、广式月饼、老婆饼等各类美食和小吃。永安百货公司、广州服装店、鹤鸣鞋帽店、大陆钟表店、妇女儿童百货商店等老字号,则是上下九的商业发展印记。
“凉茶档”、“人桥”、“老车夫”、“门前倩影”、“西关小姐”……街上陈列的著名岭南雕塑家万兆泉的铜雕作品,展现了二三十年代老广的生活场景,为游客提供解锁西关文化的密码。幸运的话,游客还能遇到一位头戴尖头竹编帽、两颊涂红胭脂、身上背着“五彩大公鸡”的卖榄人,他用唢呐模仿公鸡的叫声“嘀嘀嗒、嘀嘀嗒”,被老广称为“鸡公榄”。
上下九的内涵并非只有商业,这里的每一条街巷都有美丽的传说和厚重的历史。下九路的“文澜阁”印证着昔日十三行富商组建“文澜书院”的历史,湛露直街是清同治年间的状元梁耀枢曾住过的地方。下九路西来正街口,“西来初地”的牌楼就立于此,相传此地为达摩祖师1000多年前登陆中华大地的地点。人们为此建造了西来庵,后经过多次扩建,成为华林寺。穿过牌楼往里走,便是华林玉器街,再往前就是千年禅寺华林寺。这里庄严而静谧,信众们正在佛堂内低声诵经。
“人们对上下九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吃喝玩乐,却不了解这里的历史。”吕叔在上下九附近住了50多年,眼看着上下九步行街越来越繁荣,内街巷的西关大屋却渐渐没落,成为危楼,现代民房则拔地而起,“这里的历史厚重,不能等着初来乍到的游客挖掘,而要通过规划进行展示。”
历史:广州中外文化交流最早之地
上下九一带是广州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段之一,早在6世纪就成为商业聚集地。明清时代,朝廷于此处设下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随着大观河的开通,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作为广州对外贸易与文化交通的交汇点,西关形成了多条著名的商业街,上下九一带的商贸也日益兴旺。
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的富商巨贾纷纷在西关择地兴建住宅,上下九的标志性建筑——骑楼便始建于这时期。各式苏杭杂货店、洋货店以及茶楼食肆林立,主要服务于居住在附近的大户人家。平日深居简出的西关小姐,偶尔也会到上下九购买胭脂水粉或量体裁衣。
1929年,上九路、下九路建成通车。民国26年,即1937年,十八甫一带的一场大火将商户毁于一旦,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上下九和第十甫转移。随着居民不断增多,上下九和第十甫一带,一批缸瓦铺、杂货铺和小吃铺迅速兴起,以物美价廉扬名,30年代更是成为粤剧名伶的“夜宵饭堂”,商贾、政要、文化界人士出入其间,蜚声海内外。
抗战胜利后,许多为避战乱而疏散的商人回此重整旗鼓,商业街更添繁华。据介绍,当时的上九路多为金铺、棉布庄,下九路多为鞋铺、绸缎店和摄影店,而第十甫路则以食肆居多。五六十年代,上下九沿街摆卖的摊贩五花八门,常有小贩挑着小吃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
“文化大革命”后,上下九近30家饮食店有12家停业、4家合并、2家迁走。陶陶居改名为“东风楼”,莲香楼则改名为“东升楼”,只允许做莲蓉馅加工。萧条的场景一直持续到1985年,上下九才重新振兴起来,成为广州市名牌月饼的总汇。1995年,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带着“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的光环,再次找回昔日的商业地位。
改造:禅宗文化和商埠文化共生
上下九的特色并非只有商业,如何不让游客与历史积淀“擦肩而过”?根据荔湾区的规划,将以“点线面”重塑岭南文化核心,分主题区域打造特色文化景观,具体至上下九一带,则是以上下九—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路“广州最长的骑楼街”为重点,“陆路”串联华林寺、西来初地、仁威庙、玉器城等节点,打造禅宗商贸文化旅游区。
“作为西关商业发展亮点的上下九商圈,尚未形成如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或上海城隍庙、豫园民俗风情区那样的商贸旅游文化。”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编撰的《西关文化》中,对上述景区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以知名度高的文物古迹为中心,处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华林寺坐落在下九路北面,东与十三行街区接壤,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华林寺由于邻近十三行商馆区,在200多年前就成为各路商贾和宗教人士的流连之地。20世纪60年代初,常有外国商人后裔到访华林寺,寻找先辈留下的遗迹。可见,华林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如何发掘华林寺历史文化资源?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对这一街区的开发利用要着重整体保护和控制,避免“大拆大建”,坚持“修旧如旧、高度适宜、地方风格、多留绿地”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对华林寺宗教建筑群的保护,修复山门、楼阁等建筑,使其成为宗教旅游景观,吸引信众和游客。华林寺街区外部和内部的空间结构还要进行整体提炼,把宗教旅游景观和商埠文化景观有机融合,建设街头附加艺术小品景观和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在众人吃喝玩乐“返寻味”于热闹的街道时,上下九内巷的旧屋也在年华老去,随之消逝的还有被消费文化挤压的西关情怀。

网友跟帖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0条跟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